距地近400公里ღ✿◈,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ღ✿◈,中国“空间站时代”首批航天员聂海胜ღ✿◈、刘伯明和汤洪波已在轨工作和生活了60多天ღ✿◈;而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上ღ✿◈,去年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通过一次精准的交会对接完成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ღ✿◈;将目光投向距地球约4亿公里的环火轨道ღ✿◈,天问一号环绕器正持续向地面报告火星车“祝融号”的一举一动……
中国航天人正用一次次“变轨”突破君牧ღ✿◈,诠释着航天人的追求ღ✿◈,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ღ✿◈。每一次突破向上的背后ღ✿◈,总离不开一支特别的力量——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ღ✿◈。
60年来ღ✿◈,浦江之畔的上海航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ღ✿◈,不断探索党建融入新途径ღ✿◈,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ღ✿◈、凝聚力ღ✿◈、带动力ღ✿◈、执行力ღ✿◈、创造力ღ✿◈,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ღ✿◈、同频共振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ღ✿◈,唱响了一曲报效祖国的忠诚赞歌ღ✿◈。
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有一条火箭路ღ✿◈,路的尽头ღ✿◈,是一枚高高耸立的“火箭”直冲云霄——这是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碑ღ✿◈。61年前ღ✿◈,这枚T-7M探空火箭尽管只飞了8公里ღ✿◈,却迈出了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第一步ღ✿◈。
1960年5月28日晚ღ✿◈,毛泽东主席在视察T-7M火箭的时候得知ღ✿◈,这一火箭是由一群从来没有干过航天的“初生牛犊”制造出来的ღ✿◈,非常高兴ღ✿◈,他勉励年轻的航天人ღ✿◈:“8公里ღ✿◈,那也了不起呀ღ✿◈!应该8公里ღ✿◈、20公里ღ✿◈、200公里地搞上去ღ✿◈!”为加速中国航天工业发展ღ✿◈,1961年8月1日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前身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正式成立ღ✿◈,奏响了航天人在黄浦江畔开拓进取ღ✿◈、奋斗发展的序曲ღ✿◈。
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ღ✿◈,为国而生的上海航天ღ✿◈,自诞生之日起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平台ღ✿◈,就把满足国家战略要求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ღ✿◈,恪守富国强军神圣职责ღ✿◈,用成功ღ✿◈、创新ღ✿◈、奋斗书写了一部在困境中奋起ღ✿◈,在挫折中前行ღ✿◈,攻坚克难ღ✿◈、百折不挠的发展史ღ✿◈。
从“先锋批”仿制导弹三发三成ღ✿◈,到七型自研装备先后参加国庆50周年ღ✿◈、60周年君牧ღ✿◈,抗战胜利70周年ღ✿◈,建军90周年和国庆70周年阅兵ღ✿◈;从风暴一号“一箭三星”ღ✿◈,到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飞“一箭二十星”ღ✿◈;从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首问苍穹ღ✿◈,到两代四型19颗卫星助推我国从气象大国迈向气象强国ღ✿◈。
从神舟一号“保九争八”ღ✿◈,到发射天和核心舱成功开启我国“空间站时代”ღ✿◈;从嫦娥一号实现月球环绕探测ღ✿◈,到天问一号飞行4亿公里实现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绕着巡”一次成功ღ✿◈;从“五朵金花”军民结合ღ✿◈,到新基建ღ✿◈、新能源ღ✿◈、新装备君牧ღ✿◈、新材料ღ✿◈、新服务“五新”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形……
党建引领ღ✿◈,旗帜领航ღ✿◈。一代又一代的上海航天人不忘报国初心ღ✿◈、团结砥砺奋进ღ✿◈,使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逐步成长为“弹箭星船器”专业领域俱全ღ✿◈、航天技术应用成果不断转化的综合性航天研究院先进计算机ღ✿◈,ღ✿◈,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大总体院之一ღ✿◈,更成为我国防务装备和宇航发展的主要力量ღ✿◈,助推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变ღ✿◈。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上海航天人ღ✿◈,将型号成功作为安身立命之本ღ✿◈,将发发成功作为持之以恒的目标ღ✿◈,一步步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主力军的地位ღ✿◈。
就在两个多月前ღ✿◈,风云四号B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ღ✿◈,使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双星运行ღ✿◈、东西布局的业务模式ღ✿◈。很多人也许并不知晓ღ✿◈,从1988年发射的风云一号A星到如今的风云四号B星ღ✿◈,目前运行在太空的我国全部19颗风云气象卫星全部由上海航天研制ღ✿◈,每天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信息ღ✿◈。
但是ღ✿◈,是自己造卫星还是花钱买卫星ღ✿◈,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平台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平台ღ✿◈。一种观点是坚持走自力更生ღ✿◈、自主研制的道路ღ✿◈,另一种观点则坚持“造星不如租星ღ✿◈,租星不如买星”ღ✿◈。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力排众议ღ✿◈,极力倡导自主研制ღ✿◈。也正基于此ღ✿◈,上海航天争取到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制项目ღ✿◈。
按照运行轨道划分ღ✿◈,气象卫星可分为绕地球两极运转的极轨气象卫星和相对地球不动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系列ღ✿◈。一般来说ღ✿◈,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58万公里ღ✿◈,相对地球静止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平台ღ✿◈,可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并对同一目标地区进行持续不断的气象观测ღ✿◈。
目前ღ✿◈,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ღ✿◈。经过50余年的发展ღ✿◈,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ღ✿◈,我国已成功发射风云一号ღ✿◈、风云二号ღ✿◈、风云三号以及风云四号两代四型共19颗风云气象卫星ღ✿◈。
从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ღ✿◈,从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ღ✿◈,上海航天助力中国实现了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ღ✿◈、从小到大ღ✿◈、从弱到强的跨越ღ✿◈,开创了中国特色遥感卫星的研制体系ღ✿◈,推动了我国定量遥感相关基础工业的跨越发展ღ✿◈。
风云卫星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网的重要成员ღ✿◈,是我国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ღ✿◈、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系列ღ✿◈,被誉为遥感卫星运营服务的榜样ღ✿◈、民用卫星业务服务的典范ღ✿◈。
通过以下的例子可以感受到它们的魅力——2021年4月14日ღ✿◈,第2号台风“舒力基”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ღ✿◈,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监测显示ღ✿◈:“舒力基”眼区已填塞ღ✿◈,整体呈现非对称结构ღ✿◈,预计向东北方向移动ღ✿◈,强度缓慢减弱ღ✿◈,对我国海区的影响基本结束ღ✿◈。受近10年来中国最强沙尘天气突袭影响ღ✿◈,2021年3月君牧ღ✿◈,中国北方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出现严重污染ღ✿◈,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3.6万公里的高空以“慧眼”监测沙尘天气ღ✿◈,帮助气象部门顺利分析出沙尘天气的后续影响范围ღ✿◈,并为当地居民作出天气预警……
“十四五”期间ღ✿◈,上海航天还将发射两颗风云四号系列气象卫星ღ✿◈,不断提高监测精度和监测时效ღ✿◈,筑牢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年的发展历程证明ღ✿◈,领域综合发展是上海航天发展的独特优势ღ✿◈,只要能坚持好发挥好这个优势ღ✿◈,就能推动上海航天又好又快发展ღ✿◈。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宏俊感慨ღ✿◈,上海航天人用对成功的强烈渴望ღ✿◈,越过一道道沟壑深坎ღ✿◈,以“探索一代ღ✿◈、预研一代ღ✿◈、研制一代ღ✿◈、批产一代”ღ✿◈,奏响了科技兴军ღ✿◈、航天强国的时代交响曲ღ✿◈。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掌握火箭纵向耦合振动抑制ღ✿◈、常温推进剂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ღ✿◈,突破新一代运载火箭“三平”测发ღ✿◈、发动机氧箱自增压ღ✿◈、偏置集中力设计分析与试验等关键技术ღ✿◈,成为我国两大运载火箭研制基地之一ღ✿◈。
2015年9月20日ღ✿◈,“上海造”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一箭二十星”取得圆满成功ღ✿◈,拉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的序幕ღ✿◈。长征六号实现运载技术跨越式发展ღ✿◈,还实现了我国大推力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ღ✿◈,ღ✿◈、高可靠性ღ✿◈、高适应性ღ✿◈、低成本ღ✿◈、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ღ✿◈,对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ღ✿◈。
就在今年的8月4日晚ღ✿◈,长征六号再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两颗多媒体贝塔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ღ✿◈。这是继前六发典型太阳同步轨道和低倾角轨道任务后ღ✿◈,型号执行的第三种轨道任务ღ✿◈,进一步拓展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ღ✿◈。自2015年完成首飞ღ✿◈,至今已经6个年头ღ✿◈,发射任务从最初的两年一发ღ✿◈,到今年的一年多发ღ✿◈,已逐渐迈进了现役高密度发射阵列ღ✿◈。
1990年ღ✿◈,为满足返回式卫星以及太阳同步卫星发射任务需求ღ✿◈,我国急需研制一款可靠性高ღ✿◈、经济性好的常规推进剂运载火箭ღ✿◈,上海航天主动请缨ღ✿◈。多方论证后ღ✿◈,国防科工委下发《关于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研制任务书的批复》ღ✿◈,长二丁的研制正式启动ღ✿◈。1992年8月9日ღ✿◈,长二丁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ღ✿◈,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ღ✿◈,成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一员ღ✿◈。首飞成功ღ✿◈,让中国航天人长舒了一口气ღ✿◈。就在此前ღ✿◈,国内发射卫星任务遭遇失败ღ✿◈,中国航天界承受着巨大压力ღ✿◈。长二丁顶住压力ღ✿◈,在1994年和1996年接连取得成功ღ✿◈,三次“龙抬头”一举扭转了中国航天接连失利的被动局面ღ✿◈。
长二丁首秀一战成名后的29年间ღ✿◈,从未停下追求卓越的脚步ღ✿◈。通过全方位技术革新提升火箭固有可靠性ღ✿◈,通过采用控制系统冗余ღ✿◈、组合导航等先进技术ღ✿◈,使全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以上ღ✿◈,成为世界运载火箭家族中的佼佼者ღ✿◈。2012年承担的土耳其GK-2卫星任务ღ✿◈,更让长二丁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口碑ღ✿◈,这次发射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入轨精度的新纪录ღ✿◈,实际入轨倾角的偏差值只有0.003度ღ✿◈,比一般设计要求提高了30多倍ღ✿◈。
如今ღ✿◈,上海航天的长征二号丁ღ✿◈、长征六号ღ✿◈、长征四号系列多次承担商业发射任务ღ✿◈,已经为土耳其ღ✿◈、委内瑞拉ღ✿◈、荷兰等10多个国家开展卫星发射君牧ღ✿◈,同时和国内诸多高校合作ღ✿◈,开展商业搭载服务ღ✿◈。
当然ღ✿◈,在被称为胖五的我国推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中ღ✿◈,也闪耀着上海航天的身影ღ✿◈。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4个助推器ღ✿◈,为火箭提供了90%以上的起飞推力ღ✿◈。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液体助推器ღ✿◈,不仅体现在它10层楼高的“个头”和直径3.35米的“腰围”上ღ✿◈,还体现在单个助推器推力上ღ✿◈,它的推力达到240吨ღ✿◈,超过了普通中小型运载火箭的起飞推力ღ✿◈。同时ღ✿◈,它也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助推器支撑全箭竖立载荷ღ✿◈,有效减轻了芯级重量和芯级结构的设计难度ღ✿◈,提升了全箭运载能力ღ✿◈。
从300公里的近地轨道到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ღ✿◈,再到如今距地球最远约4亿公里的环火轨道ღ✿◈,上海航天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一刻不停ღ✿◈。
去年12月17日ღ✿◈,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ღ✿◈。一直守候在北京飞控中心的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ღ✿◈、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没能忍住激动的泪水ღ✿◈,这是“十年磨一剑”的回报ღ✿◈。
张玉花带领上海航天团队研制嫦娥五号轨道器ღ✿◈,在任务中表现出色ღ✿◈。最受瞩目的ღ✿◈,无疑是轨道器主导完成的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ღ✿◈。捕获ღ✿◈、收拢ღ✿◈、转移ღ✿◈,看似简单的过程ღ✿◈,要在38万公里之外的飞行器上实现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ღ✿◈。“作为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ღ✿◈,嫦娥五号轨道器可以说对此次任务成败起决定性作用ღ✿◈。”张玉花说ღ✿◈,单从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任务来看ღ✿◈,可靠性是要求最高的ღ✿◈,整个过程只能一次成功ღ✿◈。
当嫦娥五号月球“挖土”圆满归来ღ✿◈,上海航天人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火星轨道ღ✿◈。今年2月10日ღ✿◈,在距离地球1.92亿公里外ღ✿◈,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ღ✿◈,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绕ღ✿◈、着ღ✿◈、巡”三大目标中的环绕目标顺利达成ღ✿◈。为了这一瞬间的喜悦ღ✿◈,实施制动捕获任务的上海航天火星环绕器团队ღ✿◈,也等了整整10年ღ✿◈。
迈向深空的征程中ღ✿◈,上海航天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ღ✿◈、半刚性太阳翼ღ✿◈、柔性太阳翼ღ✿◈、月面移动技术ღ✿◈、火星制动捕获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ღ✿◈,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ღ✿◈。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凯时尊龙ღ✿◈。ღ✿◈,创新是上海航天发展的不竭动力ღ✿◈。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孙刚表示ღ✿◈,从“白手起家”到“筑梦苍穹”ღ✿◈,变化的是年轮ღ✿◈,不变的是航天报国的初心ღ✿◈,“对党忠诚ღ✿◈,国家至上”早已融入上海航天人的精神血脉ღ✿◈。
回首60年的发展ღ✿◈,上海航天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ღ✿◈,正是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ღ✿◈、始终坚持富国强军ღ✿◈、始终坚持技术创新ღ✿◈、始终坚持军民协同ღ✿◈、始终坚持科学管理ღ✿◈、始终坚持质量第一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ღ✿◈、始终坚持竞争图强ღ✿◈。
在建党百年的光辉时刻ღ✿◈,航天梦的宏伟蓝图将续写新的篇章ღ✿◈。上海航天党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ღ✿◈,ღ✿◈、学史增信ღ✿◈、学史崇德ღ✿◈、学史力行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ღ✿◈、政治领悟力ღ✿◈、政治执行力ღ✿◈,增强“四个意识”ღ✿◈、坚定“四个自信”ღ✿◈、做到“两个维护”ღ✿◈。聚焦“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目标ღ✿◈,深化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两个转型”ღ✿◈,努力实现领域融合ღ✿◈、创新驱动ღ✿◈、军民协同“三个发展”ღ✿◈,全面深化改革ღ✿◈,大力推进体系融合创新ღ✿◈,用成功这一“唯一标准”的信念ღ✿◈,奏响奋进新征程的“集结号”ღ✿◈。
忆往昔成就显著ღ✿◈,展未来豪情满怀ღ✿◈。面向航天强国建设征程和“十四五”发展目标ღ✿◈,上海航天不仅要下好先手棋ღ✿◈,更要打好主动仗ღ✿◈,提出要建成我国最具综合优势和创新活力的一流航天技术企业ღ✿◈,有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ღ✿◈。“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平台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搏!平台ღ✿◈,做好奋斗准备ღ✿◈,主动走出舒适区ღ✿◈,集中力量将领域综合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ღ✿◈。”张宏俊如是说ღ✿◈。